每個瑜伽修習者必須贏得一個最重要的辯論,就是要用他自己的頭腦去克服所有疑問:“我為什麼要修習瑜伽?”,直到我們確信瑜伽相對於生活中的一切有價值,否則修習無法幫助我們脫離痛苦。在能夠超越小我的視野角度之前,意識會產生無數的懷疑和分心。請仔細閱讀以下關於生命中最重要的辯論及其含義。
無論是個人或群體,我們都在遭受某種形式的痛苦。我們可能會試圖否認它,或者避免它,但痛苦無處不在。
痛苦有許多種形式:身體疼痛、各種情緒例如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對他人的期望、擔憂和焦慮、抑鬱等。我們試圖以酒精、電視、飲食、運動、無數種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工作、治療和宗教來逃避它。但我們很少花時間瞭解痛苦的根本原因,或者為什麼我們彼此之間會造成如此多的痛苦。
我們很少記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無常。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周遭事物、情緒和精神狀態、身體狀況、人際關係和財務狀況。然而,當親人過世、事與願違、或失去工作、又或是經歷意外或背叛時,我們通常的反應是驚訝、憤怒、失望或者震驚等。我們愚蠢地期望在幻變的事物中尋找永恆的快樂!
智慧是知道痛苦的根源和快樂的來源,並懂得區分甚麼是永久和甚麼是無常。智者們告訴我們這一切都來源於把這個身體-心智-性格組合體當成了真正的自我,這是痛苦的根源。當我們認出自己的靈魂,堅定地站在這個內在見證者的角度時,便能夠立即毫不費力地了知深刻的快樂。
受苦的是誰?可能是身體疼痛、激動的情緒、令人不安的想法,它們來去匆匆。當它們離開時,留下的是真正的自我。我們是這些不斷飄過的身體覺受、情緒和思想的背景,而不是在背景前來來去去的這些情緒和思想(譯者注:就如同我們是不變的天空,而不是天空中隨時會飄過的雲朵)。我們不是來來去去永恒在變的感受、情緒和思想,而只可以是不變的永恆。
現在深呼吸幾次,然後問自己:“我的那一個部分是永遠不變的?”思想會變化,情緒會變化,身體的感覺也會變化。剩下的是什麼?請不要將它貼上標籤。只需要注意“它”。“它”是無形、超越時間的、永恆且不變的。
它恒定不變地在我們所有生活經歷中,在我們五歲、十七歲、三十歲以及生命的最後時刻都一直存在。它就像是串起一串珍珠的線。我們很少留意到它,但它是我們真正的自我,我們的靈魂。智慧就是將自己每天24小時安頓在這個恒定不變的角度上。
由於你的頭腦正在忙於閱讀這篇文章這事實,試圖理解我所說的觀點,因此會有念頭浮現出來。但你能否往後退一步改變你的觀點和看法,在繼續閱讀這篇文章時,變為一個見證者,見證任何來去的思想、感受和知覺?
如果你能做到,那你將會能夠享受到靈魂的眼界,這是純粹的覺知(pure consciousness)。可是,跟其他一切不同的是“它”無法被體驗,因為它不是客體(object),它是主體,而其他一切都是客體。所以,自我實現(或者悟道)不是獲得新的體驗,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東西可以體驗,你也不會變得“特別”,因為“特別”意味著與其他一切分離。真正的自我是什麼?是在每樣“事物”背後,因此是沒有分離。
“它”也無法被理解。理解意味著對客體/物件觀察或思考的想法,但“它”超出了任何想法。它僅僅就是愛。
我們不是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許多想法其實根本不是從我們自己開始。我們有各種想法和念頭,它們來來去去,但是我們卻一直在那裡。大部分的想法和念頭其實是他人產生的,漂浮在思想的環境(mental atmosphere)中,然後進入我們的思想意識內,我們給這些想法加入了一些個人化色彩,一點點個人扭曲的演釋,然後用“我想”,或者“我感到氣餒”、“我必須這樣做”,或“我很生氣或害怕”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因此智者是那些能夠改變角度,保持在自我實現的狀態中,並識辨到我們不是這個身心組合體構建出來的思想、情緒或感受,而是處於靈魂這見證者的角度。而靈魂這見證者的角度就是寬容無條件的愛。
為什麼我們通常認為自己就是我們的感受和情緒?在一天內,我們很容易將“我是誰”與多種感覺和情緒混為一談,許多時候我們的感覺和情緒有許多衝突。 我在醒來時想“我很高興“。今天天氣很好,開車上班也很順利,覺得“今天很不錯”,在喝完一杯咖啡,打完兩個電話後,覺得“我很生氣,壓力好大”,再晚一些的時候,由於同事得到認可和表彰,覺得“我很羡慕別人”;在一天結束之後,經過長時間塞車回到家之後,“我”可能已經認為自己是快樂、平靜、無聊、嫉妒、不安、憤怒等各種狀態。 “我”甚至可能會在當天早些時候發現“我喜歡這個人”,但到了下午則變成了“我討厭這個人”,反之亦然,而“我”,不可能是所有這些變化的情緒和感覺。
那麼以上的那一種描述是 “你是誰”?
“你”不是以上所說中的任何一種。
如果我問你“你是誰”,你可能會告訴我你的名字、你的工作、你的婚姻狀況和與你相關的人,比如“三個孩子的母親/父親”。你會告訴我你從那裡來、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的政治觀點或宗教。如果有更多時間的話,你可能會告訴我關於你的故事和你的信念。
但是,如果我一年後再見到你,當中任何一樣都可能已經改變,可能失去了工作、經歷了離婚、改變了政治和宗教信仰,改變了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又有新的故事告訴我。
因此,真正的你到底是誰呢?
你不可能是上述的任何一樣,因為它們都是短暫的,而你只可能是不變的永恆,因為如果會改變的,就不再是你了。
我們對自己的身份感到非常困惑。我們每天說“我”多達上千次!但是這個“我”(I)到底是誰呢? “我”(I)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自我”。自我可以定義為認同自己是身體、意識和情感的一種習慣。每當我們反復行動、思考或感受某些東西時,就會形成一種習慣。
我們的大腦規劃我們的習慣,以便經過五官感受幫助我們對外部刺激產生反應。我們每個人都有成千上萬的習慣,每個人的習慣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走路、說話、吃飯、開車、對待別人、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所有這些都是基於習慣。所有習慣加起來組合之後便被稱之為我們的「業力」(karma),即我們過去的思想、言語和行為的後果。
我們每個人最顯著的習慣就是習慣性地認為我們是我們的思想、情緒和感受。我們會說或者想“我認為”、“我感覺”、“我很痛苦”、“我生氣”。然而,我們其實並不是這些經歷的感受或想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是一個關於這件事情的想法”,“我的身體累了”,“我對某事件感到不安”。也就是說,我們所經歷的任何想法、情緒或感受其實都是一個客體(object),而不是主體。
真實的自我是純粹的見證者覺知(pure Witness consciousness),即主體。因此,自我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身份,就像一個演員,我們假裝我們是一個並不是我們自己的人,而忘記了我們的真實身份。
利己主義產生的最重大後果就是痛苦。痛苦取決於你對發生的事情的反應。因此這不同於疼痛。例如,當絆倒和摔傷身體時可能會出現疼痛,隨著而來的可能是憤怒、尷尬和後悔之類的痛苦情緒。自我的角度會導致你認同這種情緒,發火並失去平靜和幽默感。痛苦會使你失去平衡,自我可能會失去平衡,但真正的自我則永遠不會這樣,真正的自我永遠是平靜的。因此,最重要的是保持警覺,在自我失去平衡將你帶入負面情緒之前,注意自我的顯現。自我顯現會包括以下各方面:
想像或幻想從某些人/事/物或情況/環境中能獲得的快樂,或者會對某些我們認為會帶來痛苦或不適的人物/事情感到厭惡。這些慾望都是短暫的,但卻會阻止我們享受當下一刻。
欲望實際上是一個陷阱,因為任何慾望都會讓人相信如果我們能滿足這種願望,我們就會“變得更好”。當慾望被滿足後會燃燒,然後它會暫時停止一下,直至下一個慾望出現,而通常一個慾望會緊接著另一個慾望,無窮無盡。
下次當你對某件事物感到渴望時,問一問自己“是誰在渴望呢”?這會使你立即轉向真正的自我,從真實自我的角度;即見證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事實上,不是人在渴望,只是慾望來了,然後它又會自己消失。
當你正在滿足慾望時,請看著自己在享受它。培養一個超然而充滿愛的觀察者的角度。內心充滿愛並給予愛的人,不會去渴望任何東西。
這包括當欲望受挫時,對某事或某人甚至是自己所產生的強烈情緒。憤怒本身是會形成習慣,因此必須要將之改變或重新導向。
憤怒總是對充滿憤怒的人本身產生最大的負面影響。智者不會讓自己憤怒。憤怒可以被重新引導成為積極的行動以糾正錯誤。內心充滿愛並給予愛的人,是做不到抓住憤怒不放的。
這關乎自己想要更多,而不是想別人得到最好的。貪婪是一種任何事物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無論是財富、食物、感官享樂、情感還是精神滿足,都希望自己獨佔最大份。內心充滿愛並給予愛的人,是不會貪心的。
這是對自己高度誇張的看法,經常鄙視甚至虐待他人。這些人不知何故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人一等,這可能會於一個人認為自己就是自己個人成就時,或者認同自己具有某種宗教、體育團隊、種族、國籍的成就或優越感,或者任何有“我”或“我們”與“他們”對立的想法產生時,就可能會表現出驕傲。驕傲蒙蔽了真正的自我,使我們無法看到所有人其實都是一體。驕傲會將愛限制。
看到別人快樂或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時所感受到的痛苦。這會掩蔽了真正內在喜樂之源。這種痛苦將愛限制,使當時人自己都無法體驗到愛。
一般人一直在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之間搖擺。然而,這兩方面都會帶來痛苦。即使一個人獲得了所渴望的東西,也會因為害怕失去它而遭受痛苦。
智者卻能找到了中庸之道,培養平等對待的心態,這種心態是關乎對即將來到或尚未來到的事情,無論它是怎樣都好,都保持著滿足和平等的心去看待它。這是修行中真正靈性的試金石。
當偉大的聖人羅摩那馬雜湊(Ramana Maharshi)被問到如何描述他的開悟狀態時,他回答說:“現在沒有任何東西會困擾我了(Now nothing can disturb me anymore”)。從靈魂的角度來看,如果任何事情的代價是讓我們失去了平靜,那代價就太高了!
然而,因為頭腦沉迷於尋求快樂和迴避痛苦,因此很少處於平衡狀態。
智者在思想、言語和行為上培養這種平衡。智者生活中的一切都成為培養平靜和愛的機會,這並不表示痛苦、不適或業力會從這個人的生活中消失,而意思是一個人不會再是習慣性地去反應,而是帶有覺知地回應,從而培養出活在當下,覺知和愛,這是令到靈感可能出現以及解決困難的最佳狀態;而且當事情沒有按預期或計劃出現和進行時,可以避免由於擔心、憤怒和悲傷而導致不必要的能量損失!
我們真正的存在,是超越了感官對周圍發生事物的理解和作出的反應;超越了頭腦思想和智力的範疇,以及經其演繹所謂被看到、聽到、嘗到、觸摸到和感受到的東西。
我們真正的存在是隱秘地坐在無限、充滿愛和幸福之中。當瞭解這一切,我們就能夠超越人類對自我的一般看法,並能夠接通靈魂的角度,這就是平靜平和與無條件的愛。
那些已經到達人類完美頂峰的人,例如瑜伽成就者(或完美的人Siddhas),他們之所以能夠到達這個境界,是因為他們都經過了漫長的自我淨化(ego purification)過程。所有真正的靈性傳統都強調這個過程。每個人表面呈現的一切只是自我(ego)的顯化而已。
那麼要如何自我淨化?
內在淨化始於將污垢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例如批評、貪婪、色欲、憤怒,仇恨和欲望辨別出來,這些都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痛苦。言語和行為都是源於思想,所以我們必須學習覺察頭腦思想的負面傾向,並在它開始彰顯之前從它抽離。
冥想練習有助發展這種當下和覺知的狀態,但不應指望僅僅深入冥想會奇跡般地改變一個人的日常行為。每個人都必須學會將靈魂抽離的見證者角度,帶進日常生活每個挑戰時刻當中。
這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兩方面的靈性修行訓練,這也定義為傳統瑜伽:瑜伽是記住我是誰,放下所有我不是的,就像一隻小鳥的一雙翅膀一樣,展翅高飛時能夠將一個人帶到去一個高度,高到足以發現地球上原來有天堂的角度(跟天堂沒有兩樣)。這個人縱使已身處於這個完美的境地,頭腦還放不下在執著去問:為何神不在這裡(若這裡是天堂的話,神必然在這裡;沒有神的話,那麼這就不是天堂了)?
其實這並不是神在不在的問題,而問題在於這個人沒有真正地處於當下;同時也需要一個直接的方法去應對負面思想和傾向。
帕坦伽利在《瑜伽經》II.33中告訴我們,“當被消極思想束縛時,應該培養其對立面”。方法可以是透過例如祝福他人而不是批判他們、愛他們而不是恨他們,以及重複肯定、自我暗示、觀想練習和祈禱等。
當被消極的想法困擾時,我們常常陷入憂慮和沮喪中。憂慮和沮喪正是一直讓思想停留在我們不想要的事物上!智者知道任何的呈現都是始於頭腦的意識,於是會通過每天冥想來培養出日常生活中的最好的思想和感覺。
這需要培養出對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保持著持續的覺知。覺知的發生,在於當一個人一部分的意識站在後方並觀察其餘意識所從事的活動時便會出現。
覺知是不會思考,只是看著來來去去的念頭;它不做任何事,只是看著事情的發生;它沒有感受,這位見證者是具有平等心的愛與慈悲,注視著情緒在身體重要部分升起和消失。
通過練習,這會成為一個人對生活中一切發生的事情採取的基本視角角度,從而使人處於與“自我利己主義和痛苦”完全相反的狀態。活在當下,人便會自動處於覺知狀態,當我們維持在覺知狀態時,幸福便隨之而來。
因此“當下和愛”取代了“自我利己主義和痛苦”。這就是那些成功攀登上人性的珠穆朗瑪峰並能達到自我實現頂峰的人的保證。
自我會令意識或覺知在圍繞著所發生事情的客體或對象時收縮(consciousness becomes contracted around objects of experience)。每個活著的生物體主要從感官範圍經歷意識或覺知的收縮。
例如,普通人的意識是在童年時透過身體感受集得而來。當一個人長大後,便會變為經由頭腦思想和情緒,例如幻想、恐懼和欲望而集得。之後會陷入思想的困境例如記憶、想法和問題。不管意識或覺知的收縮是身體的、情感的、心智的或者是智力上的,均是因為自我而產生的。
這並不是個人的缺點,而是與生俱來自然法則的一部分。這涉及到存在的基本問題:為何一體會分裂成這麼多的存在體,我們又如何能夠回到一體的狀態?
根據聖賢所說,除了這個短暫而恒變的客體世界之外,還有一個更高的“因果平面”(causal plane),萬物都起源於此。痛苦促使每一個人超越自我(ego)有限的角度,當中當然率涉需要或多或少的智慧。
不明智者會透過分散注意力來迴避痛苦;而智者則超越事情的表面悟出真相,透過靈性修行擴展意識,保持著心中無條件的愛來淨化以自我為基礎的意識,從而於自我實現狀態中體會到真正的喜樂。
每天為別人做點什麼,作為無私服務而不期待任何回報。這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保持覺知地工作,看到別人的神性。
愛是隱藏在身體、意識和情感表面變化背後的東西。
這種放手的感覺與“依戀”相反,我們經常將依戀與愛混淆。這就如同站在河岸上看到自己的思緒和經歷如河水般流過,避免滑入思想之河並被它帶走。
保持平靜地生活。當你回應這個世界時,平靜並帶著關懷去回應。無論身邊發生什麼,積極地保持平靜。平靜是我們靈魂之窗,透過培養平靜,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愛的存在。
每天透過日記記錄你的經歷,觀察你的思維習慣。閱讀能夠喚醒你你的高我和真正的自我的聖賢和靈性書籍。
在說話之前,要深思,只說真實的、需要說的、有幫助的和令人開心振奮的說話。
伸展你的身體並覺察你的呼吸。進行一些能夠舒緩壓力、深度放鬆且提升能量的身心靈練習。透過管理我們的壓力和深度放鬆,可以避免自我被捲進人生中各種各樣的戲劇的傾向。
你所吃的食物會影響你的思想。帶著覺知地吃,不要被無意識的思想控制你的頭腦。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你生活中充滿恐懼、沮喪、憤怒或變得不快樂。吃得不好或吃太多都會耗盡你的能量。當你感覺能量不足時,你就會較不能夠放下「你就是你的身體」這種認同。
透過自我肯定和自我暗示(auto-suggestion)來培養消極思想和感覺的對立面 – 正面思想和平靜的心。
帶有覺知地生活享受每一天。讓每一天都盡可能美麗。機會出現在當下,所以每一刻都要帶著覺知,帶著覺知地走每一步,,就會看到你面前的一切。
這些習慣的培養都有助於提高你的覺知力,超越“我”和“我自己”的有限視野角度。努力超越自我,成為“自己的光”,其他人會在你的臨在時找到快樂。